1980年12月11日,把“店”开在板凳上的章华妹,从浙江温州工商干部手中接过编号为“10101”的营业执照,成为中国第一个工商个体户。
2021年2月28日,国家统计局发布的《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》显示,截至2020年底,我国市场主体总数达1.4亿户。
从1到1.4亿,时隔40年,我国市场主体积木成林、垒石成山。它们奠定了我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坚实根基,成为我国经济动力和活力之源。
3月5日,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二次将市场主体比作“青山”,提出要“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、生机盎然”。从“留得青山”到“青山常在”,词语转换的背后,是对我国市场主体在新发展格局中加速向前的期待。连日来,就如何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、动力,增强市场主体发展能力,如何为“座座青山”创出一片盎然生机,全国人大代表积极建言献策。
从“1年”到“1天”
轻装前行添“活力”
1979年,“偷偷摸摸”摆地摊做生意的章华妹,从当地工商所得知了一条重要消息:国家政策放开了,私人也可以做生意。于是她赶紧跑到工商所,提交信息,做了登记,翘首期盼属于自己的“国家认证”。可这一等就是1年。
现如今,想在温州开办一家企业,只需要1天,而且能够实现全程网办、证照包邮到家。从“1年”到“1天”,企业开办的时间成本一降再降,而程序也从“最多跑一次”继续简化为“一次不用跑”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市场监管总局局长张工在今年初召开的全国市场监管工作会议上说,要把畅通市场准入作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的首要环节。要通过改革,使我们的制度措施由政府端的管理“好用”,向企业端办事“好用”转变。
今昔对比,让60岁的章华妹感慨万千:“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,营商环境越来越好,真希望可以再年轻一回,大干一场!”
营商环境越来越好,让市场主体能够安心经营、轻装前行。全国人大代表、万丰奥特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陈爱莲表示,各地积极构建“亲”“清”政商关系,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方便企业办事,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,实现了“让企业多用时间跑市场、少费功夫跑审批”。
|